江山如画 | 山西永济端稳“致富碗”:民众在黄河边吃上“文旅饭”“生态饭”

发布时间:2024-04-28 01:08:39 来源: sp20240428

位于黄河岸边的山西永济旅游资源丰富。(资料图片)武俊杰摄

   中新网 运城11月28日电题:山西永济端稳“致富碗”:民众在黄河边吃上“文旅饭”“生态饭”

  作者 杨佩佩

  登鹳雀楼、观大铁牛、逛普救寺、赏五老峰、游伍姓湖……位于黄河岸边的山西永济旅游资源丰富,文化遗址、名楼古刹、山川名胜达140余处,是晋南黄河根祖文化旅游区的龙头。永济官方表示,受旅游产业的拉动,当地民众吃上了“文旅饭”。

  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,中国新闻网、山西省委网信办主办的“江山如画”网上主题宣传活动(山西)27日启动。此后几天,采访团将沿着汾河溯流而上,感受“一泓清水入黄河”生动实践。

图为鹳雀楼。(资料图片)武俊杰摄

  “白日依山尽,黄河入海流。欲穷千里目,更上一层楼”。每逢周末或节假日,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跟随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脚步登上鹳雀楼,吟出千古绝唱《登鹳雀楼》。

  鹳雀楼系中国四大名楼之一,又名鹳鹊楼,古时因时有鹳雀栖其上而得名。据史料记载,鹳雀楼建于北周时期。历史上,曾因战乱损毁。2002年,复建的鹳雀楼拔地而起,千年盛景得以重现。

  近年来,鹳雀楼传承着当地的历史文化,也焕发出新的生机。永济围绕全域旅游提升,以诗词、黄河文化主题,在鹳雀楼内部进行文化布展,外部实施湿地花海景观工程,还推出光影演艺秀,演绎诗楼历史。

  永济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薛翠凤表示,在鹳雀楼周边乡村振兴基础设施提升项目中,已建和在建的便民服务中心、诗词小屋、沿黄河生态工程,将为游客展现出一个全年有绿、步步皆景、深度体验的鹳雀楼新诗篇。

  在鹳雀楼不远处,来自盛唐的黄河大铁牛、古渡口和蒲州故城遗址等,共同串联起历史文脉。距离黄河大铁牛大约4公里的千年古刹普救寺,始建于唐武则天时期,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,是中国古典爱情名著《西厢记》的发生地。

  上述景点所在地蒲州镇的旅游业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产业。蒲州镇相关负责人介绍,该镇通过发展相关配套服务业,以旅游发展促进就业,目前共有民宿、宾馆18家,商店、饭店198家,辐射带动周边2000余人就业,每年人均增收约1.2万元。

为游客展现出一个全年有绿、步步皆景、深度体验的鹳雀楼新诗篇。(资料图片)武俊杰摄

  永济不仅旅游资源丰富,万亩莲藕种植、盐碱地养殖海虾等生态产业也声名鹊起。黄河在永济境内流经48.6公里,赋予当地30万亩的黄河滩涂资源优势,养殖水面一度达到1.5万亩,产量占到山西的三分之一。

  位于黄河滩边的开张镇有重度盐碱地3000多亩,“晴天白茫茫、雨天水汪汪”,因不适合传统农作物种植而长年撂荒,遇到干燥天气容易着火,让当地民众很是苦恼。

  几年前,机缘巧合之下,当地得知这块盐碱地水质与海水成分相近,非常适合水产养殖,便以“渔”治“碱”,流转土地建设千亩生态大虾基地,养殖南美白对虾。随着南美白对虾“定居”黄河边,曾经寸草难生的盐碱地成为“聚宝盆”,让民众吃上“生态饭”。

  目前,在开张镇西开张村已建成1000个养殖棚,每个棚保守估计,纯利润达6万元至8万元。开张镇镇长卫亚妮介绍,民众不仅可以通过土地租赁获取可观收益,每年还有150余劳动力参与到园区日常养殖、维护等工作中,增加劳务收入300余万元。

以“渔”治“碱”,养殖南美白对虾。(资料图片)武俊杰摄

  此外,开张镇通过挖渠排碱,引黄灌溉,将万亩滩地变成良田,小麦、玉米等农作物产量大幅提升。开张镇的变化只是黄河生态治理的一个缩影,目前,永济正全力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“永济样板”。

  “江山如画”网上主题宣传活动(山西)由临汾市委宣传部、临汾市委网信办、太原市委网信办、晋中市委网信办、中国新闻社山西分社、 中新社 国际传播集团山西分公司共同承办,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支持。(完)

【编辑:姜雨薇】